成才软陶面塑艺术

从雕花的退伍兵到捏面人 ————讲述我的面塑生涯(1)

2022-03-29 20:34

【趣青岛】从雕花到捏面人 兵哥哥变身"手办"大师

2021-04-23 05:00    青岛新闻网


【青岛新闻网原创】

(文/黄晓 图、视频/宁冠宇)

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兴起,“手办”逐渐在年轻人中风靡。其实早在千年之前,中国就有了自己的“手办”——面塑。

面塑,俗称面花、花糕、捏面人,是源于山东、山西、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。手工艺人以面粉为主料,调成不同色彩,用手和简单工具,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。据史料记载,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,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,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,可谓渊远流长。

传统面塑通常以神话故事、戏剧、历史人物为题材。小时候逢年过节赶大集,捏面人的老师傅摊前总是围着一群看入迷的小朋友,老师傅一双巧手,几下功夫就能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、猪八戒,孩子们挥舞着面人、演起话本里的故事,能为此快乐好几天。


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孩子们的童年越来越丰富多彩,挑担提盒、走街串巷的老师傅不见了踪影,面塑这门古老的手艺如今也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为了让其被大众喜爱、更贴近生活,面塑传承人们也开始尝试更丰富的题材,青岛就有一位擅长做人物肖像的面塑大师,他曾在劈柴院摆摊卖艺,30分钟就能根据真人或照片捏出一个惟妙惟肖的真人面塑,他就是中国软陶面塑非遗文化传承人李成才。



一切,源于一口改变命运的红烧肉

在市南区枣庄路上的一居民区内,我们见到了李成才。这里既是他的工作室,也是他的家。入户的铁门上,挂着“光荣之家”的牌子,这是属于军人的殊荣。李成才说,自己当过5年兵,能有今天,源于军旅生涯的奇遇。

98年,初中毕业的李成才离开东北老家志愿参军,成了一名炮兵班的装填手。“我们连长可能看出我没啥潜力,就让我举举炮弹锻炼身体。”李成才说,自己身高不行、有点瘦小,跑也跑不快,各方面都不突出,唯一的特长是有点蛮力、能吃苦。到了部队后,弱小但能吃的他被炊事班的手艺折服,特别是炊事班长做的红烧肉令他拍案叫绝,“太香了,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红烧肉”,以至于他总想去炊事班偷师。后来连里有个下炊事班的名额,他就如愿到了炊事班,一步步成长为炊事班班长,之后还签了士官。

李成才说,部队里有进修厨师的机会,经过系统的培训,他发现比起炒菜,自己更喜欢雕花、做造型,后来能成为食品雕刻师和面塑艺人也与这段部队生活经历密不可分。


不爱炒菜爱雕花 贵人相助成了食品雕刻师

退伍后,李成才回到老家,想继续从事厨子的工作,所以到当地的厨师学校进修。学校里的同学都在钻研菜品、苦练厨艺,只有他沉迷于刻萝卜花、捏面人而不可自拔。结果最后炒菜的本领没提升,雕花的水平突飞猛进。

“当年我们那里还没有食品雕刻师这个职业,雕花属于切墩打荷的活儿,给厨师打下手,工资很低。”李成才说,自己的第一份厨师工作只做了十来天,饭店就关门了。后来是厨师学校教食品雕刻的老师惜才,给他推荐了一份酒店凉菜大厨的工作。“当时其实只有一个名额,要求是既会雕花又要会做凉菜,结果我跟另一位应聘的师傅,一个只会雕花,一个只会做凉菜,而且都还做的不错,所以就把我们俩都留下了。”从那之后,他就成为了一名专职食品雕刻师,也是当地唯一一个专门做雕花的厨子,这段奇遇让他跳过了当小工的阶段,直接拿到了大师傅的工资。

后来,随着到全国各地参加雕花比赛,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,决意到大连、北京等大城市进一步深造,不仅学雕花、学面塑、学软陶,还跟随中央美院人物结构造型老师冯伟、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魏君丽、中国肖像漫画大师李坤等学习了人物写生、雕塑的专业知识。“艺术其实是相通的,如果不懂这些专业知识,做的东西就缺少艺术性,不会有太高的造诣。”李成才说,学艺过程中老师们给了他很多帮助和鼓励,由于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艺术相关的知识基本是从零开始的,结果老师们不仅细心地给他补了课,还鼓励他去考中央美院。

日积月累,孜孜不倦地充电学习改变了李成才的创作风格,让他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,也让他再次偏离本职轨道,由一个食品雕刻师逐渐成为一个爱捏真人塑像的面塑艺人。“当时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,所以就拿同事练手,我给他们每人捏了一个真人面塑,酒店好几十个同事人手一个。”除了捏同事,他还捏家人、捏自己,本着“万物皆可捏”的原则,不断练习、成长,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写实派人物雕塑风格。